1929年,龙云统一了云南,被称之为"云南王",龙云也因此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方军阀。旧中国时期军阀的混战,大多是一些不义战争,龙云虽然在军阀势力此消彼长中登上了历史舞台,但是却不可将他与其他大军阀同日而语,因为龙云是当之无愧的抗日英雄。抗日战争中,龙云积极投入战场,率领20万滇军奔赴前线,不惜以几乎全军覆没为代价重创日军。并且在日军封锁海上交通运输后,龙云在西南大后方开辟了"滇缅公路",这条"生命之路"成为了抗日"输血管",让我国在抗战时期的补给,没有因日军对海上交通的封锁而就此中断。因此,龙云将军可以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爱国英雄。
20万人奔赴战场,4万余众血战台儿庄
1937年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,时任第1集团军总司令的龙云,先后率领第58军、第60军以及新三军三个整滇军20多万人,奔赴到抗日的最前沿。参加了血战台儿庄、武汉保卫战等20多次重大战役。龙云的部队伤亡10多万人,大部分战士都牺牲在了战场上。龙云将军以及他所率领的滇军,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展开剩余80%1937年10月5日,龙云一袭戎装,骑在高头大马上,率领刚刚由6个旅组成的第60军4万余众官兵,浩浩荡荡奔赴到离云南1000多里外的长沙,随后又奔赴到了台儿庄战场。在台儿庄战役中,龙云所率领的滇军4万余官兵伤亡过半。但是这一战却打出了滇军的士气,给日本侵略者以沉痛的打击。
龙云将军的未雨绸缪,血泪铸就“生命之路”
1937年8月,南京召开国防会议。此时龙云已经意识到,上海恐怕难以坚守,而这座港口城市一旦沦陷,海上交通贸易就会立即被日军封锁,并且上海一旦沦陷,南京就将朝不保夕。那个时候香港和滇越铁路枢纽,也必定会被日本封锁。此时龙云将军清醒地意识到,在西南后方再开通一条对外通道,已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任务。于是在国防会议上,龙云主动向南京方面请缨,意图修建滇缅公路,打通抗日战争的大后方。
滇缅公路北起云南昆明,南至缅甸腊戌,全程1000多公里。公路的修建需要穿过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,跨越澜沧江、怒江等急流,地形异常复杂险峻。据云南档案局管资料记载,当时美国的工程专家看到崇山峻岭和湍急的河流,都望而却步地断言说:美国的设备想要开凿这条公路至少也需要三年。但龙云将军深知,时间才是战争最宝贵的资源,早一天修建完,就能够早一日取得抗战的胜利。就这样,龙云将军在资金短缺、人力匮乏以及技术设施都不具备的条件下,动员云南百姓,长途跋涉奔赴到修路工地上。1937年12月,滇缅公路正式开工,筑路工人靠着最原始的修路方式,用人力一锄头一锄头地开凿着巍峨的高山。结果用了短短8个月,就凿通了这条"生命之路"。
美国的先进科技设备需要三年,而龙云将军8个月完工,在这伟大的壮举背后,无疑充满了血和泪。当时修路队要面临的不单是恶劣的自然环境,还要面对肆虐的瘴疾、疟疾等传染性极强的病症。有的工人因为地势险要,不幸坠入江中;有的工人因塌方滑坡,被永远埋进了山谷;有的工人不幸染上疟疾,短短几个小时后,就永远地倒在了公路上。可以说这是一条用血和泪凝结成的公路。
1938年,《大公报》上刊登了一篇文章——《血肉铸成的滇缅公路》。文章中说:
修路民工们没有筑路机械,全靠两只手挖山开路,肩挑人扛。夏秋之间,天气炎热,瘴毒时疫流行,出工人数仍然不减。民工们自带粮食和工具上阵,在整个修路过程中,伤亡在万人以上。劳力缺乏,哺乳期妇女负幼也奋身筑路。
妇女背着幼儿修路
同年,英国的《泰晤士报》曾连续三天刊登关于滇缅公路修建的报道。英国人惊叹之余也中肯的说道:只有中国人才能够完成这项工程。美国罗斯福总统也说:这条公路可以与巴拿马运河相媲美。
公路的成效立竿见影,成为后方唯一的"输血管牺牲虽然是巨大的,但是这条公路的意义却非同凡响。1938年8月初完工,1938年8月末正式通车。日军虽阻断我国海上运输,但我国靠着滇缅公路这条后方的"输血管",依然获得了充足的补给。滇缅公路一度成为当时唯一的出海通道,完工之时就立刻收到了显著的效果。1938 年,"斯坦霍尔"号军舰载着苏联援助的6000 吨抗战武器弹药,从缅甸启程,经过滇缅公路运入中国。从1938年开通公路至1945年日本投降,滇缅公路先后共计运输物资50万吨。并且1942年日本侵入缅甸南部,中国远征军从云南启程,通过滇缅公路乘着卡车奔赴到了缅甸战场。
1962年,龙云将军于北京逝世,逝世后被葬于八宝山。1984年,在纪念龙云将军百年诞辰的大会上,题词称赞龙云将军:"一生是一个光荣的爱国者的一生"。龙云将军当年的未雨绸缪,为抗战大后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保障。滇缅公路虽然是一条血泪凝结的公路,但也同样是一条伟大的奇迹之路。公路开通后,日本企图切断中国与海外联系的幻想就此破灭,并且公路还间接支援了亚洲的其他战场,为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出了巨大的保障。
血泪的悲壮之歌
滇缅公路这条大后方的重要保障,是伟大的云南人一锄头一锄头凿出来的,是上万人用宝贵的生命铸就的。每一锄头的挥舞,既凝聚了汗水,也汇集着对赶走侵略者的渴望。老人、妇女、儿童都拿起锄头,奔赴在修路的最前沿。哪怕挥洒汗水,哪怕牺牲生命,只要能赶走侵略者,一切都在所不惜。滇缅公路是14年抗战的一个缩影,在那个年代,无数先烈前赴后继,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段又一段可歌可泣的悲壮乐章。
发布于:天津市